我的商铺   会员中心   登记商家
首页 > 杨炳湘
名家档案
杨炳湘
通行证:ybx
登记时间:2019-06-03

收藏本商铺 发送站内信
统计信息
  • ·访客留言共:0 条
  • ·页面点击量:81372 次
  • 名家动态
    ·邵大箴评杨炳湘文章.笔墨写意..
    ·司马烈人博士评杨炳湘文章,..
    ·名家点评(1)
    ·名家点评(2)
    ·画为心象,气格为上
    ·我从风景中走来
    友情链接
    名家动态
    司马烈人博士评杨炳湘文章,品格自高:因境变法,移情入画
    时间:2019-06-03 点击:1538次

    品格自高:因境变法,移情入画


    司马烈人/博士  



    我比较喜欢欣赏画作,对好作品的标准就两个字——“舒服。最近,读杨炳湘女士的画作,禁不住班门弄斧,随意写开来。


    杨炳湘出生蜀地,自幼喜画,早年入伍,后在《诗刊》社从事美术工作,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兢兢业业。她素爱唐诗宋词,沉浸其中的意境构想和描写,又留恋家乡的水气迷雾,时常游历名山大川,捕捉言不尽意的自然美,正如清代石涛所说搜尽奇峰打草稿


    杨炳湘信守的绘画理念主要是这样几点:有意境自成高格,堪称佳构。无意境如同地理志、导游图情深然后境深,情真方能感人风格不能风格化,不能模式化因境变法,移情入画笔墨有轻有重,有缓有急,有疏有密,有浓有淡,构成阴阳虚实的强弱节奏,整个画面方能生发出一种韵律感、运动感和节奏感。(以上见杨炳湘《中国画的笔与墨》、《也谈山水画的意境》等)


    杨炳湘的艺术道路主要是传统的延续,但自有不断求变、求新的拓展,这就是个人风格形成的过程——一个在继承基础上培养出来的品格问题、成长起来的高度问题。黄宾虹论画说:非明笔墨则源流莫窥,未讲源流则创造无法,未讲创造则新境界又从何而来?我要说的是:真正继承传统是不容易的,真正开创新我也是不容易的:前者是本源,需要一种精致追求和敬畏意识,与古人神通;后者是流变,需要一种独立追求和突破意识,与时人差别。两者缺一,都不能创造真正意义上的经典之作。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底蕴深厚,对外部世界尤其山水世界的认识自有一套相对完整的方法和观点,其中以情景交融最突出,艺术表现时要化景为情、化情为景,突出意境空灵、气韵生动。这已经成了中国山水画的明显特点,是历来丹青妙手的追求。


    我阅读杨炳湘的山水作品,试图从中找到属于她崇尚的画风、布置的手法以及创作的心态,体会到笔墨生动当是有意味的形式,透露出对生活、生命的多方面感怀。另外,觉得她在努力寻找、表现至少两种融洽的格调——意象的一致、意象的反差,重在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的呈现,故品格自高。落实在下面四点:


    1 景致的温度


    宗炳《画山水序》、郭熙《林泉高致》等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常人眼里的景致多半就是景致,画家的眼里则完全不然,仰观俯察、澄怀味象、兴会所致都带有诗意。我以为,在杨炳湘的眼里,景致是有温度的、鲜活的,《春江月》、《满塘清香》、《轻舟》、《浮光》、《晨曦》、《晨风》等以温婉为主,给人温馨之感,善于营造大面积的光晕效果,朦朦胧胧,着力传达出不同生活场景的暖意,留下不同时光的记忆。除《满塘清香》外,其余五幅都有一叶小舟,把我们的思绪一下带回宋元文人画中,清雅自然,余味无穷,这就造成历史的温馨、接续传统的意识。《春江月》中孤舟与两棵树的对立,偏左下的水中月,这样的三点布局很讲究,再与远处背景结合,使人想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诗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晨风》中行使的孤舟、闲坐的渔妇、眼前的飞鸟、阔大的山水、摇曳的芦苇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妙在动静呼应,大有魏晋以来部分文人墨客萧散淡泊的意趣,也给人温馨感。温馨是一种观察的结果,一种内心的体验。历史的温馨往往积淀着久远的一种情怀,没有火急火燎的躁动感,杨炳湘做到了!


    2 感觉的力度


    画家的感觉是建立在具象基础上的独立思考、概括表现,力度的大小则决定了水平的高低。德国康德在美学上提出力的崇高,即对象因为体积大、数量多或爆发力强,给人震撼、压迫、肃穆之感。杨炳湘《盛夏》、《夕照》、《山里人家》、《渔》等,就容易造成这样的感觉,笔墨挥洒,线条和色块强调力度,最突出焦墨皴擦。《夕照》、《山里人家》异曲同工,扩大动感面积,与茅屋、瓦房形成强烈对比,好像要把自然的生命力凸显出来,把人的居住看成从属于这种生命力的一个部分,着实让人不能马上平复心绪。这些画作的主题不是单一的,透露出有关人与自然诸多方面的哲学思考或生活体味。感觉所以为感觉,正在于它的个性化,没有个性化的感觉艺术就枯萎了。但是拿捏住感觉、传达出意蕴,更需要带上哲学思考和生命体验,这才是真正感觉的力度。力度又是无止尽的,因人而异,需要画外功夫,杨炳湘通过画作证明了这一点。


    3 心情的热度


    景在眼前,境在心中。心情可以复杂,也可以简单,两者都源自对世间人事的认识和概括。如果在画作中能把心情的热度轻描淡写或浓墨重彩地表现出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为过于凝练则难达意,过于渲染则易繁复。杨炳湘《乡情》、《江水清》、《山里人》、《故里新居》以含蓄为主,给人蕴藉之感。这四幅画作于1988年至2007年间,从《乡情》的一截温润山水,到《故里新居》的一片开阔气势,都注重远、中、近景的布置,反映了作者在2005年前后或许更早画风的转变,更倾向把写实简约化,把写意凝练化。《乡情》表现的心情热度是具体细微、浑厚的,如王维《汉江临泛》所言: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故里新居》表现的心情热度则是整体概括、苍茫的,如杜甫《堂成》所言: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两幅作品中人物或无或有,可能正是作者多年所追求的一种含蓄表现方法,读者可以把自己置身其中,浮想联翩,引起一股浓浓的乡情。难道我们排遣乡情的心情会没有热度吗?热度是一种能量,心中多一份这样的热度就会多萦绕一次阔别的乡愁——“美丽的哀愁!在这一点上,杨炳湘的本事在于笔下一山一川、一树一石总关情。


    4 笔墨的厚度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画作应当讲究笔墨的厚度,有了它情致就是沉甸甸的,不是轻飘飘的。在我看来,杨炳湘非常擅长这一点,《无声的岸》、《夜之声》、《欲雨》、《游云》、《晓色》、《细雨》、《寒江雪》等用心构思与皴染,制造出无声与有声、静谧与游动的艺术效果,尤其《游云》、《晓色》显示出作者把握自然的个性和能力,给人用笔厚重、潇洒的感觉,可以想见作者创作时的激情,大有行走天地间那种豁然开朗的气势。石涛《画语录》说:古人有有笔有墨者,亦有有笔无墨者,亦有有墨无笔者;非山川之限于一偏,而人之赋受不齐也。墨之溅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这是从手法与生活两方面谈论笔墨。没有笔墨厚度的激情是浮浅的,没有激情的笔墨厚度是虚假的。艺术需要张扬自我个性,独具一格,这是从业者皆知的道理。上面两个没有往往决定作品的生命力,有不少人却难做到,如同喜欢画竹的人不都能驾驭好郑板桥谈眼前之竹胸中之竹手上之竹三者的关系一样,画出的竹子半死不活,缺乏盎然生机。杨炳湘心手一致,画出逸趣,不露痕迹,借王微《叙画》中的话来说,即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杨炳湘以上画作的四个特点,都为突出意境的深度服务,追求笔力收放、着墨干湿、场景动静、意象虚实、风格刚柔的互补表现,既有淡雅清新的,也有气势壮美的,还有兼顾两者的,多给人心旷神怡、摇曳多姿的韵味,表现出静默的哲学和律动的元素,符合我评判好作品的标准——“舒服


    杨炳湘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建树,闻名远近。祝她继续诗意地栖居在自己的画中,多些收获!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