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瓷、石湾陶”是中国陶瓷历史上脍炙人口的两大瑰宝。作为民窑的一种,石湾陶的知名度虽然略逊于景德镇的官窑,但其精湛的工艺和生动传神的艺术风格一直备受大众喜爱。小小的广东石湾镇,也为陶艺界培养出不少国家级大师,黄志伟就是其中之一。 日前,黄志伟创作的22件(套)石湾陶塑作品亮相北京国中陶瓷艺术馆,其作品造型豪放处大刀阔斧,精微处严谨细密,神韵生动,表现出清隽高雅的情致。
石湾陶艺,俗称“石湾公仔”,是两广地区人们对广东佛山石湾窑所产陶塑制品的亲切称谓。石湾地区的制陶业,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期。但石湾窑的历史,一般认为起始于唐代,后经宋、元两代发展,于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广东得以开风气之先,石湾陶艺家们解放思想、开拓眼界,进行了各种大胆的改革和尝试,使石湾陶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黄志伟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开创的“线塑”技艺已然成为石湾陶艺界一个特殊的艺术符号。之所以如此,不仅因为黄志伟将中国画线描“十八法”与块面结构精髓交融,开拓出“线塑”这种陶塑新法,并积淀成既传统又前卫的独特风格,更重要的是,他突破了普通陶塑的固有程序,灵活自如地发挥了陶泥线条的特有形态和风韵,开辟了现代石湾陶塑表现技法的新天地,拓展了陶艺本体语言的形式风格,对石湾陶艺的发展具有开创性意义。
黄志伟出生于陶艺世家,父亲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松坚。1989年,黄志伟考入广州美院雕塑专业,正是在这里,他受中国画传统线条启发,开始了对“线塑”的钻研和探索,并以泥条速塑的手法创作了多款线塑陶艺作品。早期线塑作品一经面世便受到肯定。大学毕业后,黄志伟回到佛山,在陶艺大师云集的著名企业石湾美术陶瓷厂创作室工作。跟随父亲的那段时期,他的技艺日趋成熟。2001年,年仅36岁的他成为广东省最年轻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面对一帆风顺的状态,年轻的黄志伟却清醒地认识到:父辈的功力和成就不易逾越,要想在人才济济的石湾陶艺界“出人头地”,唯有走出一条自己的个性之路。2004年末,黄志伟离开了国营的石湾美术陶瓷厂,创立了自己的“石湾公仔黄陶艺坊”。经历过创业之初短期的迷惘,他最终突破了石湾传统技法以及惯有的陈陈相因,在使用传统符号表现地域特色的同时,不断深化和加强“线塑”的功能,以独特的形式感和对泥捏线条错落有序的运用,将现代艺术理念融入到立体雕塑中,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创造出豪放、随意、空灵的结构与节奏感,传递出散淡、闲逸、率真的意趣,强化了陶艺作品“原创性”的手工韵味,为石湾公仔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人们在观赏黄志伟不同题材的作品时会发现,无论是人物的毛发、衣纹还是皮肤,都体现了强烈的线条感。其作品《悠闲老子》曾获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暨中国工艺美术优秀作品评选金奖, 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该作品是黄志伟“线塑”手法的代表之作,它采用了线塑手法表现衣纹的陶泥线条,就像中国画的线描一样,以泥线的走向、聚散、起伏,在弯曲重叠组合中,形成了平行排列、如流水行云的特有意态。作品中的人物形态洒脱,衣纹舒展流畅,不施釉彩的衣布处理更是别具一格。尤其是老子的面部,除了采用细腻的长短泥条塑造外,还结合了人物在特定表情时不同的表现,对飘逸的须髯、头发和眉毛的微妙变化进行了深入刻画,塑出老子额部的抬头纹、眼睑的弧线、上眼皮的下垂感、眼尾的皱褶,突出老子久经沧桑的老者形象和德行高深的伟人品格。作品整体上呈现了苍古深邃的意蕴和回归自然的境界。
其刚刚入选“2016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的作品《共鸣》,展现的则是大自然中一位面部祥和的智者神情恬淡,嘴角微微上扬,并跟小鸟共唱的场景。黄志伟运用泥条特有的手工泥性,使作品更具有玲珑浮凸的艺术效果,人物形象更加富有生活韵味。在釉色方面,作品吸收了中国水墨画“墨分五色”的表达效果,施以如国画泼墨大写意的浓淡石墨,使作品看起来犹如一幅立体的中国水墨画。
“继传统、创前卫”,这是中国雕塑界泰斗、黄志伟的老师潘鹤先生对其艺术风格的高度评价。2015年,黄志伟凭借他的“线塑”创作手法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颁授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由于石湾陶艺很强的区域性,使得北方地区对其认知严重不足。虽然近几年北京保利、中国嘉德都曾试水石湾陶艺的专场拍卖,但极少拍出高价,相比宜兴紫砂、景德镇陶瓷,石湾陶艺未来的收藏潜力更大。从收藏的角度,黄志伟建议应该侧重石湾陶艺的原作和精品,可以先入手精品,等慢慢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后,再去收藏原作。因为原作无疑更具收藏潜力,价格也更贵。原作是作者以泥为材料直接手工制作的,没有模具,可分为孤品级原作和一般原作。孤品级原作没有翻模,不再复制,仅此一件;一般原作则可以重复做几件,也可用模具做成限量版。精品则是从原作翻模,根据模具复制出来后,再经过作者的细微修改和加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