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道在线咨询:

    有事点这里        有事点这里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中国文化报道>>那个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去了——杨绛先生仙逝 享年105岁

那个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去了——杨绛先生仙逝 享年105岁

2016-06-22 18:08:22 来源: 作者: 【 】 浏览:1445次 评论:0

5月25日凌晨,我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杨绛3.jpg  

图为:杨绛先生

  杨绛,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她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团圆了 回家了”——从今以后 咱们不再生离

  93岁,杨先生曾在自己的随笔《我们仨》一书中,写道:“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1997 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1998 年,钱钟书阖然长逝。留下她一个女子,一点一点的,写下那些想说还没有说完的话,给那两个爱着但没有爱完的人,“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对于世界,她成了一个无欲无求的人,甚至于她每年都要“躲”生日,“我无名无位活到老,活得很自在。”自在中的她,思念却无以复加,朝朝暮暮,一丝一缕,随着时间的沉淀而愈加醇厚,也能这般潺潺缓缓地道来:“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直到2016年的5月。

  2016年5月25日,北京,凌晨,天微微凉,风刚刚好,一切安静得有如初生。一颗安静而生动、低调而高贵的灵魂,朝着天那边她孤身遥望了18年的爱人去了,(钱钟书先生于1998年12月19日逝世)从此,再也不是“彩云易散玻璃脆”,卸下了,卸下了,卸下了和红尘所有的关系……那无尽的爱与愁,想与念,心疼与牵挂,欢乐与悲伤,先生“回家了”,“我们仨”团圆了!

杨绛 我们仨.jpg  

图为:上世纪80年代中期,钱钟书杨绛夫妇和女儿钱瑷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 惟有真纯 与尔存焉

  杨绛先生与辛亥革命同龄,祖籍无锡,1911年7月17日出生在北京一位开明的知识分子家中,未满百日,便随父母南下,移居上海。有这么一则往事:少年时代的杨绛在上海读书,当时的她颇有几分淘气和主见,曾因为上课说话被罚站,又因不服两人说话只罚一人而大哭到下课。在苏州东吴大学求学时,杨绛显露出过人才情,中英文俱佳。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英雄辈出、气壮山河,在那样一个史诗气质的年代,这位名门才女的身上,无不烙印着风云交汇的历史年轮。我们难以想象,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动荡岁月里,一个“小女子”要以怎样的果敢与智慧,隐忍与平静,直面生死,直面人生。坊间有传:在孤岛时期的上海,她在公交车上痛斥过全副武装的日本兵,幸而无事。她与丈夫钱钟书既经历过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岁月,又有过被人当做“宝”来看、敬奉乃至是被消遣的时期。然而,在民族苦难与个人苦难中,她没有妥协二字,更没有轻言放弃。她不是小女子,她内心自有一片大海。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而在现当代文化史上,相对于许多性格跳脱、风格迥异的才女,这位真性情的女子却显得有些安然,就像一杯隽永的茶,一缕悠悠的风,藏在钱钟书光芒的背后安之若素,尽管她的才华足以让她的这段爱情被人评价为世间罕有的“势均力敌”的爱情。相对而言,性格里颇有理性因子的她或许给不了你太多坊间关于旷世才女的“脸谱化”的联想,也似乎没有过多的可以作为闲暇谈资的离奇故事,而到了晚年,她的丰厚著述、她的卓绝见识、她的通透才情一样一样地展露在世人面前,让你在惊艳之余,不由感慨这位旷世才女的深厚与宽广,豁达与聪慧。

杨绛4.jpg  

图为:杨绛先生

  痴人有痴福——你是最才的女 最贤的妻

  钱钟书的母亲曾经这样感慨自己的儿媳:“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钟书痴人痴福。”

  他们相遇在清华,杨绛初见钱钟书,感觉到了一种难忘的儒雅——他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蔚然而深秀”。而钱钟书初见杨绛,也是感觉到了一股难忘的神韵——她个头不高,但面容清秀,身材窈窕,温婉大方,目光灵动,人生若只如初见,匆匆一见,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却留下了一世不解的渊源。先生的一句“志气不大,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让杨绛感到了志趣的相投与心灵的安静。

  “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1935年7月13日,钱钟书与杨绛在苏州庙堂巷杨府举行了结婚仪式。

  随后,钱钟书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奖学金,杨绛毫不犹豫中断学业,陪丈夫远赴英法游学。想不到这位满腹经纶的大才子却像一个“生活白痴”,贤惠的杨绛几乎揽下生活里的一切杂事,做饭制衣,翻墙爬窗,无所不能。

  杨绛在牛津“坐月子”时,钱钟书在家不时闯祸,台灯弄坏了,“不要紧”;墨水染了桌布,“不要紧”;颧骨生疔了,“不要紧”……事后一一妙手解难,杨绛的“不要紧”伴随了钱钟书的一生。这位男人心目中的“完美贤妻”,完美地将各不相容的三个角色结合得淋漓尽致,又是妻子,又是情人,又是朋友。

  对于妻子的欣赏与心疼,我们从钱钟书写给她的赠语中便可知:“最才的女,最贤的妻”。

杨绛2.jpg  

图为:钱钟书杨绛夫妇

  从1932年到1998年,这位才女贤妻就这么握着先生的手,走过了半个多世纪,走过了天荒地老,走过了岁月尘埃。

  走在人生边上——不过是为了重返宁静 心无挂碍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以上是来自《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中的几句话。

  看穿浮华,浮华了无声;洞穿世象,世象于我何关?

  原来,我们倾尽一生的时间,不过是为了擦尽尘埃,重返宁静,心无挂碍。

  那个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去了……

杨绛5.jpg

  图为:1998年冬,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在北京三里河宿舍院中散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