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道在线咨询:

    有事点这里        有事点这里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中国文化报道>>文化"搭便车":原创缺位何以产出文化精品

文化"搭便车":原创缺位何以产出文化精品

2016-04-15 17:36:04 来源: 作者: 【 】 浏览:12115次 评论:0

  《美人鱼》火了,很快网络上就冒出《再见美人鱼》;《捉妖记》创下票房纪录,随即《捉妖济》《捉妖者联盟》横行网络;更有甚者,《道士下山》上映后,网络上就出现《道士出山》三部曲、《道姑下山》……这种“搭便车”的网络电影生产方式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搭便车”现象在文化领域久已有之。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和《继承者们》收割无数少女心,于是国内就有《来自星星的继承者们》;几年前,《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热销,很快市面上就出现了奶酪系列丛书——《我不想动谁的奶酪》《谁也动不了我的奶酪》;就连展览业也有一些名称“撞车”的展览,甚至催生了一个专有名词:寄生营销,令业界头痛又无奈。

  实际上,“搭便车”是许多商家惯用的策略,即借力强势产品迅速铺货,它讲究的就是一个“快”字: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快进快出赚快钱。

  “谁红搭谁的车”,背后折射的是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搭车作品具备一些共性:片名借用卖座影视作品名称或是其合体,甚至连海报都带有模仿痕迹,制作周期短、投入成本低,常被吐槽剧情不合理或内容粗制滥造。然而这并不影响它们获得高点击量。众所周知,要打造一本畅销书或拍出一部卖座电影并不容易,耗费的不仅是时间和金钱,更倾注了作者的创意与心血。相比之下,搭车作品显然直接以最小的成本换来了不对等的大关注。

  更令人担心的,是“搭便车”现象可能对文化产业造成的显性或隐性的伤害。由于定性和取证困难,此类打擦边球的做法往往难以在法律上追责,维权成本高导致了被搭车的版权方往往并不与其交涉,搭车方要付出的代价几乎为零。试想,若追逐和“寄生”市场热点成为行业惯性和风气,当大家习惯了“挣快钱”,原创的热情是否会遭到侵蚀?若原创缺位,又何以产出文化精品?

  我们常用“工匠精神”来形容精益求精的手工艺人。其实,文化圈又何尝不需要匠心的坚守?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稳步向前的,是一件件文化精品,是一次次匠心独运。专注、精心,追求完美,是每件文化精品不可或缺的,也是“搭便车”所无情消耗的。不论法律是否追究,有一点应该明了:“搭便车”只能带来眼前的一时之利,想要远行,还需匠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