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道在线咨询:

    有事点这里        有事点这里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中国文化报道>>上影厂70周年:向阳而生,从未缺席于时代

上影厂70周年:向阳而生,从未缺席于时代

2019-11-18 09:45:00 来源:陈晨 夏奕宁 作者:澎湃新闻 【 】 浏览:657次 评论:0
70年前的11月16日,时任上海电影制片厂首任厂长于伶“隆重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中央电影局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于伶当时还特别解释了说为什么要加个“隆重”,“因为毛主席告诉我们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因之我们要来完成这个重要的任务。”
70年后,现任上影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的任仲伦向大家回顾起曾经对于中国电影事业意义非凡的那一天。“那天起,上影人就开始了劳动竞赛。发行的对制片的说:‘你们片子好,我们生意好,观众看过了,人人都变好。’制片的对发行的说:‘你们带头好,我们跟着好,思想搅通了,出品当然好。’我们相信:‘那一天780位上影人是开心的,为人民去拍摄电影,成为了他们新的生活。1949年上影厂向阳而生。’”
现任上影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的任仲伦向大家回顾起曾经对于中国电影事业意义非凡的那一天。本文现场摄影 许桁
今年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70周年,为重温上影厂辉煌历史和丰硕成果,激励上影人继承和发扬前辈的优良传统,矢志不渝地坚持“为人民创作”的信念,创作更多精品力作,为繁荣中国电影、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再立新功,上影集团2019年11月16日下午在上影集团5号棚举行庆祝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70周年座谈会。
电影人回家,共话“上影精神”
和今天电影行业总是渲染着娱乐圈的浮华浮光略有不同,上影厂70周年的活动,显得很“正气”。虽然是老派的座谈会,却是真正的“星光熠熠”,前来为上影祝贺的电影人们早已超越“明星”的范畴,是电影行业各个领域的大艺术家,也是几代中国人心目中共同的银屏记忆。“上影接触的艺术家不是一两棵大树,而是一片森林,如果时间允许,我们可以列出金色熠熠的长长名单,他们支撑起共和国电影的脊梁。”任仲伦说。
《铁道游击队》中传唱至今的“土琵琶”创作者、年过耄耋的作曲家吕其明;电影《芙蓉镇》男女主角姜文与刘晓庆;电影《庐山恋》的男女主角张瑜与郭凯敏,出演电影《红色娘子军》的牛犇和祝希娟,刚刚为上影监制《攀登者》的导演徐克等电影人在这里谈论着他们所经历过的上海电影,虽是不同时代,却有着共通的传承和共鸣。
《庐山恋》海报
而老厂长徐桑楚的女儿徐小平,导演桑弧的儿子李亦中,导演郑君里的儿子郑大里,以及导演汤晓旦的儿子汤沐黎等影二代们的“回家”,也让这座“丰碑”更添人情味。
谈起上影,每个人都是满满怀恋和感恩。
写出了交响诗篇《红旗颂》的作曲家吕其明,其音乐创作的道路也是始于电影。如今回忆起自己阴差阳错从一名文工团小战士转战电影工作的“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90岁的吕其明依然觉得不可思议的兴奋。“从我来上影厂报道的第一天起,我的人生就出现了转折。许多和我一样当年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小年轻,如今都已是两鬓成霜。但是我们对过去在上影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却永难忘怀。”
在吕其明的记忆中,上影一直有很好的传统,“每一个摄制组都是一个团结的,人人专心致志搞事业的战斗集体。为了追求更高的艺术质量,每位创作人员都可以在一起交换意见。”在为电影《铁道游击队》作插曲时,他从作曲角度对导演提了很多想法,摄制组内也传来很多不同建议,但最终他坚持要“弹土琵琶”的建议得到采纳;拍摄《城南旧事》时,摄制组创作人员也常和导演吴贻弓探讨运用各种处理方案的可能性,从中择优。“彼此合作和谐、愉快。我想,这就是上影为什么能佳片层出不穷的秘诀所在。”
《城南旧事》海报
上影出品,一直秉持着高标准严要求的工匠精神。相比吕其明要年轻得多的导演郑大圣从小长大上影,吃着食堂长大。“我永远记得,教我做场记的师傅交待我的第一件功课:派给我一只贴了胶布条的旧秒表,要我练习默数5秒、15秒、30秒、一分钟、一分半钟,直至三分钟误差不许超过正负3秒;我永远记得一位推轨道车的老师傅跟我‘闲话’,‘拍电影,就是一帮聪明人在做笨功夫’。”郑大圣说,上影教给他的是,“拍电影,是制造业,是最具体、最实在的劳作。”而他甚至在会议上呼吁,曾经上一辈“懂经”老影人们的现场智慧,后人应该以史学考订的方法加以归纳,“那些极具智慧的现场解决方案或者由惨痛事故转化而成的,将是最活生生的上海电影制作史,那其中有多少‘拍电影’的本来面目和真知灼见啊!”
《芙蓉镇》海报
而上影以及上影精神,也深深影响了导演姜文的一生。首次“触电”,是姜文被谢晋导演选为了《芙蓉镇》的男主角。“在上影面前我永远不敢把自己说成一个成熟的电影人,是上影教会了我很多对电影的认识和看法”。姜文回到上影,向来“狂放不羁”的他也变得谦和起来。
除了谢晋这样的大导风范,上影片场的普通工作人员也给姜文留下深刻的印象——“拍《芙蓉镇》时,化妆师每天要往我的脸上、头上撒很多土,撒到眼睛里,让我觉得有点难以忍受。那位化妆师告诉我,他给赵丹化过妆,赵丹曾说,就算把一个钉子钉到他的脑袋里,他也会忍受。”姜文至今记得那位化妆师的名字叫沈克思,“这样的人我在上影见了很多。我想这样的所谓工匠精神也好,工作态度也好,在上影厂在我看来是独有的。”
光影记忆书写时代 “半壁江山”从未缺席
前不久刚刚去世的上影老厂长吴贻弓在今年上半年写下“上海电影万岁”,令人感慨而动容。
建厂70年来,上影拍摄了820多部故事片、800多部电视剧,获得数以百计的国家与国际级重要奖项。“我是看着上海电影长大的”,这是几代观众的由衷之言,也是对上海电影的最高评价。
用电影书写时代,上影可谓硕果累累。70年来,上影弘扬“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的”,创新精神,创造了无数个第一,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祝》、第一部军事故事片《南征北战》、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的儿童片《鸡毛信》,第一部科幻故事篇《珊瑚岛上的死光》,第一步获得吉尼斯世界记录的电影《庐山恋》,改革开放后第一部获得国际大奖的作品《城南旧事》,第一部应用数字特级技术制作的电影《紧急迫降》,新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合拍片《伯爵夫人》,第一位获得奥斯卡技术奖的中国电影人晏仲芳等都和上影有关。
《巴山夜雨》海报
重大时间节点上的创作,上影也从未缺席。新中国建设时期,上影拍摄了《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林则徐》《红色娘子军》《祝福》《李双双》等,歌颂英雄们和新生活;在改革开放时期,上影拍摄了《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城南旧事》《喜盈门》《庐山恋》《芙蓉镇》等助推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的影片;到了新的世纪,上影拍摄了《开天辟地》《生死抉择》《红河谷》《紧急迫降》《泉水叮咚》《高考1977》《西藏天空》和电视剧《亮剑》《焦裕禄》《彭德怀元帅》等佳作。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上影拍摄了电影《攀登者》,讴歌共和国登山英雄,被誉为“中国电影上大片的成功标杆”,也成为史上第31部跨过10亿以上票房的国产电影。
《攀登者》海报
除了上影拍摄的故事片和电视剧,“上影”的辉煌远不止于此。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前身是上影厂的美术片组,共拍摄了动画影片500多部,创建了“中国动画学派”;上海电影译制厂前身是上影厂的翻译片组,共翻译制作了外国电影1500多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科教电影1500多部……上海电影毫不夸张的说,占据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电影发展史的半壁江山,“上影出品”也占据了几代人的情感记忆。
“70年来,上海电影制片厂始终秉承这样的信仰:为人民而创作。尤其是在重要的历史时刻,上影人始终没有缺席,始终挑起重任。”任仲伦说。
座谈会在上海电影博物馆举行,这个地方陈列着上海电影的历史,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是底气,也是前行的动力。“上海电影博物馆是上影的宗庙,这其中的人名和片名绝不仅仅是一时俊彦和一时之选,他们和他们的电影都是时光的选择。我们差的太远,唯有继续修炼自己、敬业乐群,我们才可能有机会、有资源与上影一起拍出经得住时间选择的电影来。”郑大圣说。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上影依然在路上
电影70年来从黑白电影产生,从2D到3D,从胶片到数字化,从收音机、电视台并存到现在互联网,光盘市场、手机播放以及众多平台的竞争和共生之下,做电影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徐克
“上影厂秉承了海派文化开放的胆识,海纳百川的气度,兼容并举的精神跟本土和国际上的导演一起合作探索,一直走到前列没有间断创造一次次的奇迹。”刚刚和上影合作了《攀登者》的导演徐克十分赞赏上影在出品电影方面的能力和魄力。徐克希望“上影在未来的艺术创作的领域上打开无限的视野,秉承海派文化,拓展创新和多元化的开放,发扬《攀登者》精神,共同和本土和全世界的电影人技术同行,为华语和世界电影的繁荣贡献力量。”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今的上影历经变革,力求发展。除了艺术家们的创作,更庞大的电影工业体系在这里完备建设。
据任仲伦介绍,如今在上影集团的旗下建设起新的电影产业链,多片种的“上影出品”的优势覆盖多个影片类型的生产: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是首批上市的国有电影企业,目前拥有在30个省市169个城市的654家影院、银幕总数达到4059块,已经成为全国第三大院线。同时,依托上海电影技术厂和上影车墩影视基地融合成为高科技的影视制作、拍摄、影像体验的重要平台将进一步发挥“上影制作”的优势。
此外,上影旗下的上海美术设计公司是行业领先的著名创意设计企业;我们的银星酒店为全国唯一的五星级电影主题酒店,上海电影博物馆成为上海标志性的文化地标……上影八次被评为全国文化企业30强,标志着上影在电影产业发展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立志建设一个多片种繁荣、产业链完整,创作能力领先,市场竞争力领先,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现代影业集团。”任仲伦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