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道在线咨询:

    有事点这里        有事点这里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中国文化报道>>纪念李德伦诞辰100周年 九大指挥同台致敬

纪念李德伦诞辰100周年 九大指挥同台致敬

2017-06-08 11:47:27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 】 浏览:1279次 评论:0
  昨晚,在已故指挥大师李德伦诞辰100周年之际,汤沐海、邵恩、胡咏言、余隆、谭利华、陈燮阳、徐东晓、张国勇、李心草九位代表着国内最高水准的指挥家齐聚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携手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以九首与李德伦渊源颇深的经典乐曲向这位中国交响乐的奠基人表达了最真切的追思和敬意。97岁高龄的指挥艺术家韩中杰也到现场“参加李德伦老大哥的音乐会”。

李心草指挥《1812序曲》

  现场
  97岁“老朋友”韩中杰坐轮椅到场

  音乐会上九位指挥轮番登台,各自执棒一首乐曲,从最年长的上海交响乐团名誉音乐总监陈燮阳,到最年轻的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首席指挥李心草,九位指挥家中无论哪一位,都是当今极具号召力的中国指挥领军人物。
  昨晚,一位特殊的观众也来到了音乐会的现场,他就是已97岁高龄的指挥艺术家韩中杰。当他坐着轮椅被李心草推上舞台时,现场掌声雷动,“我非常高兴能参加李德伦老大哥的音乐会”,韩中杰激动地说,“当年我们有四兄弟:李德伦、我、严良堃和秋里。特别巧,我们四个人每个人都差三岁。现在老大李德伦和老四秋里都故去了,我很怀念他们,也非常想念上个世纪我们在上海共同学习的时光。我当时和李德伦一起搞音乐,搞电影配音,现在想起来还和昨天一样。从他的身上,我真的学到了很多东西。” 
  昨晚演出的曲目全部带有李德伦先生的深刻印记,其中由邵恩指挥的贝多芬《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即观众耳熟能详的“命运”交响曲是李德伦生前指挥次数最多、研究最为详尽的作品,谭利华执棒的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号交响曲“自新大陆”》则是李德伦推广的西方交响乐作品中普及范围最广的一部。上半场的音乐会中,小提琴家吕思清助阵的莫扎特《G大调第三号小提琴协奏曲》格外动人心弦,在演奏前他动情地说:“我记得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带我去‘李大爷’家里拜访过。中央乐团当时在和平里那一带排练,许多音乐家在那里生活,那时候我觉得和平里就是中国音乐的圣地。李德伦先生给了我很多帮助,我们也有许多合作,九十年代初,我们一起演出过《梁祝》,网上有很多视频,流传很广,可以说是一次经典的音乐会。我们两个年龄相差很大,一个是老者,一个是乐坛新秀,这样的组合很新鲜,但也确实能看出李德伦先生对后辈的关照。他的精神一直在影响着我们。”
  吕思清演奏的这部作品是在1999年李德伦生前最后一场音乐会上,他与自己的老朋友、世界小提琴大师斯特恩合作演出的,当年82岁高龄的李德伦抱病许久,出行都要坐在轮椅上,演出前,他连抬起手来都很困难,但李德伦仍以坚强的毅力和与斯特恩的默契配合圆满完成了演出。两年后,斯特恩与李德伦先后逝世,时间仅差不到一个月,这首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也因此成了绝响。
  下半场的音乐会中,张国勇指挥、孙秀苇和李爽共同演唱的歌剧《蝴蝶夫人》选段“爱情二重唱”的出现令不少人觉得有些惊奇,事实上,这部歌剧在中国的首演就是由李德伦执棒的。整场音乐会中最为惊艳的,莫过于李心草最后带来的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李心草指挥国家交响乐团,以精准、激昂的演奏圆满呈现了这一乐曲,极富感染力,赢得了全场观众的起立鼓掌和满堂喝彩。值得一提的是,李心草当晚使用的指挥棒曾经是属于李德伦的,这样的致敬令音乐会更增添了一丝庄严的仪式感。“1987年,李德伦先生在首都体育馆‘交响乐之春’的音乐会上指挥八百人演奏过这首乐曲,《1812序曲》是他非常辉煌的一刻,所以我们用它来结束整场音乐会”,李心草介绍道,“‘李德伦’三个字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名字了,它是中国交响乐的符号,更是一种交响乐的精神。李德伦先生生前说,他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普及交响乐。我们有这么大的国土面积,这么多的人口,普及交响乐还是有很大的压力,可能还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我们需要把他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幕后
  倾尽全力提携人才

  在提携后辈人才时,李德伦同样倾尽了全部心血,昨晚同台演出的九位指挥家都受惠于他的教导和帮助。在乐迷和所有学习指挥专业的人眼中,李德伦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神话般的存在,但对了解他的人来说,李德伦则是一个极为亲切的长者。现任上海歌剧院院长、艺术总监的张国勇在谈及自己的艺术生涯时,言语间满是对李德伦的感激和景仰。上世纪八十年代,张国勇曾有一次跟随李德伦夫妇去浙江大学普及交响乐,“我和他的夫人坐在第一排,李德伦老师说,我们中国交响乐的前景是很光明的,有很多有才华的年轻人,比如现在坐在台下的张国勇,我相信他将来一定能成为一名非常优秀的指挥家。”正是这句话,让当年刚刚走出校门的张国勇受到了鼓舞,“我那时刚毕业,名不见经传,正是李德伦老师的这句话,成了我以后努力学习的动力。”
  后来,张国勇决定前往俄罗斯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深造,但在准备过程中却遇到了不少的麻烦。“我找到了一位叫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的老师,他是世界上非常有名的指挥家,但想考到他的班上太难了。李德伦老师当年和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是同学,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的父亲又是李老师的老师,有这样一层关系在,李老师亲自帮我写了一封推荐信,让我能顺利地被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接受。”虽然找到了心仪的导师,还有一个大麻烦摆在张国勇面前,“出国留学前我不会俄语,有关领导不同意我出国。李德伦老师听说后,又亲自跟主管领导解释,说艺术类的学生和工科的不一样,语言可以之后再学,这样我才得以去俄罗斯留学四年,这对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段时间。”“今天登台的九位指挥,有五位是在上海学习工作的”,张国勇说,“但李老师没有任何的门户之见,有求必应,他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是当之无愧的大师。”
  本报实习生 高倩 摄影 张学军
(责任编辑:admin)